|
道教公益慈善的起源道教公益慈善来源于道家的慈悲观,道家一切思想都来自对“道”的效法,其慈善观也是如此。下面由庙观网为大家详细解说。
1. 道家慈善观的基础是万物的平等性 既然万物都是大道的衍化,当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推论,“周穷济急”就是应有之意。 《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对于道家徒来说,周济他人,扶危济困,是“天道”的体现。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本质上对万物是不分厚薄的,以自己的能力(有余)帮助别人(不足),正是对天道的效法。 道家教导人们“有财相通”,即不能把财物据为私有、一人独占。 《太平经》云:“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族者,悉当从中取也。”财、物本来就是天地之物,怎么能够被一个人据为己有呢?这也是道家强调平等性的一种体现。
2. 道家的慈善观显示了一种“贵生”的生命关怀 生命的产生为“道之德”,因此,道家尊重生命,将救助生命作为行善的第一要务。 《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中说:“人之所贵者,生。”道家认为,在天地万物中,“人命最重”;一切善行中“寿最为善”。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财富不是以拥有财产为标准,而是以生命的兴旺与物种的多少为评判。 《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中说,所谓“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所以,在上皇的时代,物种繁多,名为“富足”。而下皇时代物种减少,为“大贫”。 此后,物种难以足万,为“极下贫”。所以,只要对于生命有帮助的事情,都必须做。
3. 道家的慈善观强调“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而是倡导生命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返朴归真”,恬然淡泊、顺任自然,正所谓“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 反映在慈善观上,就是对于行善的举动,并没有想去得到什么好处,帮助别人,也不依仗为自己的能力,更不会在帮助别人之后,夸耀自己的功德。 只有这样的慈善行为,才会像“道”生养万物一样,“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永远不会泯灭。 三阳万寿宫又称鹿豹道院,始建于宋朝,距今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道教正一派道观,三阳万寿宫在文革动乱时期遭受了严重破坏,2015年当地落实宗教政策拨给道众土地进行重建。现在的三阳万寿宫整体比较简陋,年久失修,殿堂老旧漏雨,过去多年香火一直比较清淡,修缮宫观的资金筹集缓慢。如有善信发心施舍修缮道观庙宇,帮助道长重建祖师道场,修造道观宫殿,绘制塑造神像,其中的功德是尤为殊胜的。修庙建观对于我们的现世及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为自己积累善缘感召福报,福及父母师长亲眷,荫泽后代儿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