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道德经》看道教慈善文化从《道德经》看道教慈善文化。慈善活动是人类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是人性光辉的生动体现。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我国宗教共同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有着深刻的理念、悠久的传统和生动的实践。下面由庙观网为大家详细解说。
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公益慈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早期五斗米道的“义舍”到金元全真道对战乱灾民的救济,从道医不分的历史到形形色色劝善书的盛行,从传统的绿化环境和“德及微命”到当代的捐款捐物、植树造林,道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而源于道家道教经典著作的劝善思想其实就是道教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石和不竭动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多次提出“善”的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四十九章》)以善意对待不善良的人,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社会就可能会走向至善。
再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老子·第五十四章》)大意是说,对于心怀善意、积德行善的人,即便百年之后,子孙后代也是会时时祭祀的。《老子·第七十九章》径直呼吁“天道无常,常与善人”。以上观点、理念和看法经过进一步的引申与升华,便成为后人劝善去恶、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础和理论渊源。
除此之外,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慈善思想和理念颇为丰赡,提出的“承负说”是后世慈善活动的依据,它对道教慈善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宗教规约。“承负说”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在自身遭报应,而且还流被后世子孙,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这种学说、思想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对于扬善惩恶尤具特殊意义。
三阳万寿宫又称鹿豹道院,始建于宋朝,距今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道教正一派道观,三阳万寿宫在文革动乱时期遭受了严重破坏,2015年当地落实宗教政策拨给道众土地进行重建。现在的三阳万寿宫整体比较简陋,年久失修,殿堂老旧漏雨,过去多年香火一直比较清淡,修缮宫观的资金筹集缓慢。如有善信发心施舍修缮道观庙宇,帮助道长重建祖师道场,修造道观宫殿,绘制塑造神像,其中的功德是尤为殊胜的。修庙建观对于我们的现世及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为自己积累善缘感召福报,福及父母师长亲眷,荫泽后代儿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