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修庙功德 >>修庙功德福报 >> 道教公益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详细内容

道教公益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道教公益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所谓“慈”,就是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亦即“推己及人”。还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明确指出了“慈”与“善”的关系,要求人类社会有“慈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倡导一种慈爱和同的慈善观。下面由庙观网为大家详细解说。

 微信图片_20230914090936_副本.jpg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扶危济困、扶助弱小”的优良传统,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慈爱思想,这是我国慈善文化的思想源泉。这种思想自然被道教所继承和发扬,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慈善行为,并衍生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慈善伦理传统。

 

道教的慈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道教许多经典中都有论述,但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太平经》、《度人经》和《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等经典之中,成为道教慈善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慈善观”。认为“乐善好施”是天道自然之性,世人应效仿天道而行。《道德经》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说,大自然给予人类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只不过是有人机会好一点,也就富裕起来了。对于富裕者来说,应该主动去关心贫苦之人,像天道那样给万物以生机,这就合于天道了。

 

《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若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这就是说,对于聚财过多者,要“行仁好施,周穷救急”,多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三阳万寿宫又称鹿豹道院,始建于宋朝,距今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道教正一派道观,三阳万寿宫在文革动乱时期遭受了严重破坏,2015年当地落实宗教政策拨给道众土地进行重建。现在的三阳万寿宫整体比较简陋,年久失修,殿堂老旧漏雨,过去多年香火一直比较清淡,修缮宫观的资金筹集缓慢。如有善信发心施舍修缮道观庙宇,帮助道长重建祖师道场,修造道观宫殿,绘制塑造神像,其中的功德是尤为殊胜的。修庙建观对于我们的现世及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为自己积累善缘感召福报,福及父母师长亲眷,荫泽后代儿孙!

……………………………………………………………………………………………………………………………………………………………

千年古庙修缮募捐三阳万寿宮道观常有道教法事放生法会道观供灯神仙诞辰法会欢迎善信参与!

  • 电话直呼

    • 17367130496
    • QQ咨询 :
  • 扫一扫,咨询广玉居士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